为深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新兴技术,8月25日及8月26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南通市崇川区板桥社区和如皋市顾庄社区,联合开展了以“未成年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涵盖人工智能科普讲座、问卷调研、访谈交流与AI创作体验等环节,吸引了两地社区家长和未成年人的积极参与。
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从教育学习到工作娱乐,向青少年和家长详细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其背后的基本原理。通过互动提问和案例展示,社区居民直观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潜力,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潜藏的风险与挑战。
在调研与交流环节,实践团队通过发放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深入调研家长和孩子们对生成式AI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家长群体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隐私保护、内容适宜性和技术依赖三方面。他们普遍担心孩子在使用过程中泄露个人信息、接触到不符合年龄的内容,或因过度依赖而削弱自主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未成年学生则更多表现出对AI绘画、写作等功能的兴趣,有的孩子兴奋地表示“能让想象立即变成画面”,也有青少年提出对网络安全的疑虑。
同时,团队成员还带领大家体验AI绘图和写作,提出构思、输入提示词,并在短时间内看到作品生成。许多孩子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生成式创作,既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合理使用工具,现场气氛热烈。
在顾庄社区的活动中,一位家长坦言,自己过去一直觉得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如今才意识到它已经融入学习和娱乐的多个场景。他说:“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孩子一起了解了AI的应用,也学会了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它,而不是一味地担心或排斥。”来自如皋市初级中学的一名学生在体验环节中提出创意,由AI快速生成了一幅绘画作品。他直言“感觉像多了一个合作伙伴”,但也意识到“如果完全依赖AI,可能会让自己懒得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实践团队并非单向讲授,而是注重互动和共建。团队成员在讲座中提出了几项可行的监管建议,如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加强隐私保护教育等,并鼓励家长结合家庭情况补充意见。这些建议得到了家长群体的积极回应和认可。
此次活动在两地社区都取得了积极反响。实践团队表示,后续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与访谈记录,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融入教育学、传播学等视角进行交叉分析,形成兼具数据支撑与专业洞察的专项报告,反馈给社区及相关部门,为推进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可落地的参考方案。未来,他们还将持续开展类似活动,推动未成年人在科技时代实现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睡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神经状态。如果我们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相较于成人肿瘤药市场和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市场显得冷清。然而,儿童肿瘤治疗领域存在更为迫切的临床需...
坐着痛、站着痛、走路痛,随时随地都在痛痛痛……现在的上班族已经成为了腰酸背痛的高发群体,上完一天班下来,...
近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此之前,公司曾于2022年11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后台读者来信:你好,我今年27岁,结婚快8年了,有两个小孩,做过2次流产手术,上个月大姨妈,来了已经有半...
天气冷了,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着凉了,于是不仅门窗紧闭,还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们包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用被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