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东北缘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有这样一位脱下绿军装,穿上“红马甲”的退役军人——国网武威供电公司职工杜志虎,他用18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能量转换”,将电力工人“点亮万家灯火”的职业使命,转化为“温暖百户人心”的公益实践。近日,杜志虎被武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评为“陇原先锋”武威市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
初心不改,公益路上的坚守传承
2007年冬天,杜志虎在民勤县夹河乡七案村抄表路上偶遇一位50多岁的残疾人,得知其距离家还很远,杜志虎骑车将老人送了回去。看到老人独居,杜志虎毫不犹豫为老人买了一袋面粉,并留下了身上仅剩的100多块钱,嘱咐老人给自己买点生活用品。
这次偶遇成为他投身公益的起点。此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走遍村庄四野,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帮扶残疾人、孤寡老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高生活质量,树立生活的信心,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好人老杜”。18年来,他累计帮扶残疾人家庭40余户,孤寡老人、儿童110余名。
在杜志虎家中,“节俭”是刻进骨髓的家风。妻子刘萍下岗多年,家中需赡养老人、供儿子读书,经济并不宽裕。客厅的布沙发缝着三种颜色的补丁,杜志虎的袜子补了又补。但在公益支出上,他们却格外“慷慨”——每年的帮扶支出,相当于家庭收入的60%。
起初妻子不理解丈夫为何“贴钱受累”,直到陪丈夫去探望孤寡老人,亲眼目睹那些老人生活境况,她才真正理解丈夫多年来的公益之举有着怎样的意义。此后,她一有空闲就和丈夫走进帮扶群体,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并主动承担起整理捐赠衣物、记录帮扶台账的工作。儿子杜阳从小跟着父母参与志愿服务,如今成为“小蚂蚁爱心群”的骨干成员。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责任。我将跟随父亲的脚步和诸多的爱心人士持续走下去。”杜阳说道。
责任担当,光明路上的温暖传递
在基层所工作期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他行走田间地头,把“用户在哪里,服务就送到哪里”锻造成行走的服务标签。向客户发放“爱心服务卡”,义务帮助解决用电问题;带领国网甘肃电力“黄河之滨”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深入敬老院、残障家庭、特殊学校开展电力“义诊”,为百姓美好生活点亮光明之灯。
“他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抢修现场总冲在前,下班后还惦记着困难家庭。”他的搭档姜昭感慨道。
杜志虎常说:“电力职责守护的是万家灯火,公益路上点亮的是人心之光。两者都是责任,缺一不可。”
永葆本色,书写退役军人新样本
杜志虎家庭的善意之举催生公益“代际传递”的化学反应。多年来,杜志虎用自身榜样成为一颗爱心“磁铁”,吸引、带动很多热心肠的人加入他的公益事业。如今,“小蚂蚁爱心群”从10人发展至200人,开展志愿服务120余场;甘肃好人“杜志虎工作室”每年带动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今年以来“全国文明家庭”“‘陇人骄子’提名奖”“‘陇原先锋’武威市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荣誉纷纷见证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
杜志虎是邻里口中的“热心人”——谁家电路故障,免费维修;孤寡老人取暖困难,悄悄送去煤炭……点滴善行汇聚成文明的长河。
面对获得的殊荣,杜志虎坦言:“荣誉是属于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我们只是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没想到会被记住。”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揭示了退役军人的真谛:退役不褪色,换装不换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睡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神经状态。如果我们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相较于成人肿瘤药市场和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市场显得冷清。然而,儿童肿瘤治疗领域存在更为迫切的临床需...
坐着痛、站着痛、走路痛,随时随地都在痛痛痛……现在的上班族已经成为了腰酸背痛的高发群体,上完一天班下来,...
近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此之前,公司曾于2022年11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后台读者来信:你好,我今年27岁,结婚快8年了,有两个小孩,做过2次流产手术,上个月大姨妈,来了已经有半...
天气冷了,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着凉了,于是不仅门窗紧闭,还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们包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用被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