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供稿:戴新贵 编辑:邝昱菁
一审:王卉 二审:吴蕾 三审:欧阳邦辉
对于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来说,心肺复苏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脑复苏”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运用德力凯“神经多模态监测”新技术,成功让两名危重患者完全恢复意识且无后遗症,标志着我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新技术解密:脑功能监测“组合拳”有多强?
传统救治只能通过单一指标判断脑损伤,就像在黑夜里找路。而神经多模态监测打出一套“组合拳”:
①脑电监测:实时捕捉脑电波变化,预警癫痫或脑缺血风险。
②脑氧监测:精准把控氧气供需平衡。
③血流监测:科学调节脑部供血状态。
④精准控温:科学调节体温,减少脑代谢需求。
通过这套系统,医生能像看“仪表盘”一样实时掌握脑功能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良好的神经预后。
真实救治案例
案例一:何先生
尿毒症患者在肾移植术后突发心梗,心跳骤停。重症团队20分钟完成ECMO(人工心肺)支持,后经心内科介入治疗打通血管。同步启动脑功能监测,5天后成功撤除ECMO,次日完全清醒,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案例二:吴女士
因肺栓塞突发心跳骤停,经20分钟抢救恢复心跳。通过脑功能监测精准调节治疗方案,4天后完全清醒并顺利拔管。
重症医学科李琼副主任表示:“这项技术需要多学科精密配合,从人工心肺支持到脑保护治疗,每个环节都需根据实时数据科学决策。”
技术背后的意义
①提高救治成功率:早发现脑损伤风险。
②促进科研发展:积累宝贵临床数据。
③提升区域影响力:吸引区域危重患者转诊,打造危重症救治中心。
④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标准化救治流程。
重症医学科戴新贵主任表示:“我们将探索人工智能与监测技术结合,未来可实现智能预警,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
从抢救生命到守护大脑,这项创新技术为危重症救治开辟了新路径。作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将继续推进多学科协作,用科技创新点亮生命希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睡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神经状态。如果我们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相较于成人肿瘤药市场和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市场显得冷清。然而,儿童肿瘤治疗领域存在更为迫切的临床需...
坐着痛、站着痛、走路痛,随时随地都在痛痛痛……现在的上班族已经成为了腰酸背痛的高发群体,上完一天班下来,...
近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此之前,公司曾于2022年11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后台读者来信:你好,我今年27岁,结婚快8年了,有两个小孩,做过2次流产手术,上个月大姨妈,来了已经有半...
天气冷了,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着凉了,于是不仅门窗紧闭,还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们包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用被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