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湖北宜昌报道 在武汉之外,宜昌市跃升为湖北省内GDP榜首,同时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世界清洁能源之都”,正在绿色转型与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上展现活力。
实现这一“裂变”的背后,是宜昌秉持长期主义的发展眼光和前瞻布局魄力,通过深入践行政务服务“板房”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8月29日至30日,由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湖北宜昌,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衔接之年,调研团队在这里见证了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的转型历程。
从算力产业的异军突起,到东部产业新区的规划建设,再到根植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宜昌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向绿而行、向新而进”的发展理念,为地方谋划城市未来,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宜昌方案”。
算力集群:中部数据枢纽
8月29日,宜昌市点军区北斗产业园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加紧进行室内外装饰施工。按计划,园区将于2026年1月全面竣工。
首批入驻企业青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副总裁林燕文表示:“我们计划在园区投资8700㎡的华中星曜云智能实验基地。”该公司专注化学医药与新材料领域,提供AI与机器人技术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AI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医药和化工企业研发效率并降低失败风险。林燕文以上海实验室为例介绍,通过机器人和AI不间断记录实验数据,仅用一个月就看到的新发现,传统方式需数月甚至无法完成。
青葵已与人福药业、安琪酵母等企业合作,并陆续将在宜昌、武汉等地设立研发与生产基地。吸引该公司落户宜昌的因素之一,正是其在算力领域的优势。
2022年,《湖北省加快发展算力与大数据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宜昌创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引导全省新建数据中心向宜昌集中。
宜昌市数据局副局长刘申表示,这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政策保障。宜昌也将大数据及算力经济列为“3+2”主导产业,并出台配套实施方案。
当前我国已批复8个算力中心,但中部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尚未覆盖。宜昌凭借区位与能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布局。刘申指出,宜昌地处全国8个算力枢纽几何中心,至各节点时延低于15毫秒,是理想的数据汇集与共享“中继站”。同时,数据中心集群位于三峡坝区,地质稳固、安全防护等级高。
三年来,宜昌已建成智算3500P,在建算力11600P,居全省第一。刘申表示,宜昌正加强数字底座建设,推动“大算力、大存力、大运力”协同发展。2024年,全市大数据和算力产业产值达734亿元,预计今年底突破千亿元,吸引的客户不乏华东名企。
“宜昌发展算力产业充分发挥了本地绿电等资源优势,抓住发展北斗产业等国家重点产业契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事业研究室主任邢伟,以产业链招商,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聚焦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觉得,宜昌算力产业的特色在于“算力航母”建设与市场化运营。点军智算中心去年8月启动,5个月内实现300P算力全消纳,并与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其灵活的租售机制支持按需定制、季度滚动签约,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为全国算力市场提供了新思路。
产业变“绿”:再造一个产业宜昌
如同多年前的武汉光谷一样,在宜昌东部,宜昌计划中“再造一个产业宜昌”。按照规划,将“再造一个产业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定位为“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
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双表示,宜昌紧盯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在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支柱产业,宜昌凭借区位优势积极切入。作为长江中上游交汇点,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便于原材料进口和产品输出。
东部产业新区代表宜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目前已形成四大集群:以宜化为龙头的现代化工集群、以邦普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集群、以安琪为龙头的生物制造集群、以和远气体为龙头的硅碳负极材料集群。
绿色与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区标签。传统化工企业在此实现绿色转型。宜化集团总经理郭锐介绍,原分布于长江两岸的6家企业已“关改搬转”至高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板块打造全新化工园区。通过先进控制和AI大模型建设智能工厂,构建绿色循环体系。
目前园区16个项目中10个已投产,6个在建项目计划2025年投产。转型成效明显:产品种类从15种增至40种,工业产值从190亿元增至460亿元,利税从6.2亿元增至55亿元,劳动生产率提高158%,综合能耗下降53%,三废排放大幅削减,废水实现零排放。
湖北新宜化工55万吨/年氨醇项目是国内最大单套合成氨装置,2022年5月动工,2023年12月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行业建设纪录。新宜化工总经理王雨表示,项目集成21项行业新技术,其中8项为独有技术,装置稳定性和技术领先性行业一流。相比传统工艺,吨氨耗煤降200kg、耗电降1500度,年节标煤11万吨。智能控制使用工人数减少80%,二氧化硫排放下降80%,废水排放减75%,吨液氨成本降约1300元。
洪勇指出,宜昌绿色化工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价值链和全产业链布局。通过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转型,并在高端磷化工、现代煤化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多品种、系列化的化工新材料体系。
“化工产业搬迁过程中,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等现代产业,突出细分赛道,”邢伟认为,这种模式走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1-5月,东部产业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2%,居全市第一,为宜昌发展注入新动能。
根植企业 产业“放大”效应
在宜昌,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吴双表示,宜昌始终注重培育根植性企业,推动其从“落地”到“生根”,形成集群效应。
宜昌有机硅产能全国第二、全球第三,产品从婴儿奶嘴到航天器材广泛应用。草甘膦农药主要出口美洲,企业全球领先。电子化学品如蚀刻液、清洗剂等打破日韩垄断,保障国内芯片供应链安全。
生物医药领域,东阳光实现国内最大的冬虫夏草人工抚育基地,磷酸奥司他韦销量全国领先。安琪酵母成为全球第二大酵母企业,在33个国家设厂,全球市场占比超20%,国内占55%。
根植性企业带来的是城市的持续深化投资。东阳光集团24年来在宜昌累计投资超240亿元;安琪酵母在建设五个园区后,又引进华东医药、北京微构等企业,牵头建设湖北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
这些企业构筑了宜昌经济的坚实底座。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达6191亿元,跃居中部分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48位。今年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高于全国、全省增速。
从城市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宜昌在谋划未来经济发展时的思路特点主要体现在前瞻性布局、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上。洪勇认为,宜昌注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如《宜昌市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建设绿色化工产业链、发展数字经济等。在绿色发展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而其特色在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注重全产业链布局和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发展经验对类似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睡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神经状态。如果我们夜里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相较于成人肿瘤药市场和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市场显得冷清。然而,儿童肿瘤治疗领域存在更为迫切的临床需...
坐着痛、站着痛、走路痛,随时随地都在痛痛痛……现在的上班族已经成为了腰酸背痛的高发群体,上完一天班下来,...
近日,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此之前,公司曾于2022年11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后台读者来信:你好,我今年27岁,结婚快8年了,有两个小孩,做过2次流产手术,上个月大姨妈,来了已经有半...
天气冷了,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着凉了,于是不仅门窗紧闭,还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们包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用被子蒙...